- Taony 設計私房菜
- Posts
- 重啟設計:轉變中的新視野 | 讓改變成為你的超能力
重啟設計:轉變中的新視野 | 讓改變成為你的超能力
Hey,
我是 Taony~ 你這週一切順利嗎?歡迎品嚐這次的 UIUX 設計私房菜!
今天的私房菜會包括三個方面:
如何最有效的提升自身設計能力?
Apple 最新設計動向
學會如何高效「壓榨」AI 工具 😌
最有效的設計力提升法
前幾天偶爾看到 YT 推薦了一部關於「習慣養成」的影片,看完後很有共鳴。
2009年夏天我作為小白踏入了 Digital design 的領域,那時候的網路資訊非常有限,基本上只能透過前輩的帶領幫助才能慢慢上手設計工作。
後來我自己開始嘗試一種自我提升的方法,結果讓我快速進步,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今天。
當看完這部「習慣養成」的 YT 影片後,其中提到的《原子習慣》一書的核心理念非常棒。其中其實就有我一直使用的方法,所以我結合總結出了這套強大方法的原理!
這套方法分為三部分:
一:微習慣堆疊
我們不要讓大腦承受巨大的壓力,消耗太多的能量去完成目標。一口吃不成胖子,每個看似龐大的改變都從微小的習慣開始,透過每天固定閱讀、設計實踐、自我復盤可以讓大腦適應改變的過程。
我們需要讓大腦自動進入學習模式,可以每日固定時間進行UIUX設計學習(如果自律性不夠沒關係,可以設定提醒)
每天會拿出 30-60 分鐘瀏覽、分析優秀的設計案例、文章,一直做就形成了習慣,並不會感覺到有任務需要去完成。
二:反饋 & 獎賞
善用大腦的「多巴胺獎賞機制」,在完成每一個之後,給予自己適當的獎勵。可以是點一杯想喝的飲品,品嚐美味的零食,甚至可以刷一下手機,或者小憩片刻。
這麼做的目的,是形成「正向迴路」讓大腦記住這個學習成長的行為是值得重複的,進而增強習慣的穩定性。
三:自我身份認同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原子習慣》強調我們想要成功,就需要轉變思維,從「我想要變成…」切換成「我就是這樣的人…」
你可以將「我想變成 UI/UX 能力強的設計師」轉變為「我是優秀的 UI/UX 設計師,我會…」,並透過每日的小獎賞來加強這種自我認同。
這樣帶來的強大效果是,你會自然而然的建立起好習慣,好習慣積累之後必定會帶來好結果。
這個循環會不停強化這種自我認同,不停進步,讓你在工作中更有自信。
這套方法我以前並不瞭解背後的原理,但是為我帶來的好處受益終身。我希望也會對你的職涯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
Apple 設計最新動向
蘋果剛剛發布了最新手機「 iPhone 16e 」我們這裡不去討論關於手機的細節,單從蘋果在這次新機發布的視覺呈現上,有了哪些新鮮改變。
首先是網站首頁部分:
較以往最大的改變和創新是,Hero Section 部分用了新的交互方式。
背景雖然是常見的背景播放產品影片的方式,但是在底部固定了一塊半透明磨砂材質背景的「CTA」區域。

隨著滑鼠的向下捲動,這塊區域會隨之 expand 到 full-width. 並且過程中,區域背景從半透明磨砂材質轉變成不透明白色。
在我印象中,這種形式是第一次見到。我的推測分析 Apple 這麼做的原因有幾個:
iPhone 16e 的宣傳影片延續蘋果一貫的「簡約」風格,這次又特別是白色顏色作為主打。影片的大部分是淺色基調,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如果將 「CTA」區域直接放置在 Hero Section 上,會導致無法清晰閱讀內容。所以,加入半透明背景。
加入半透明背景又有一個問題,如果直接 Full-width 顯示,會形成強烈的上下「切割感」導致背景產品影片被遮擋。所以,聰明的想到了解決方法:露出兩邊的內容又可以隨著滑鼠 scrolling 來帶出全部。
當使用者往下瀏覽,中間的「CTA」區域自然的帶出更多信息(這部分就和網站首頁其他產品風格統一)。消費者可以看到更多關於發售日期的信息以及保證了首頁產品展示的統一性,可以說一舉兩得。

說完 Homepage,我還注意到一個蘋果這次新的視覺呈現方式。
那就是在 iPhone 16e 的發布影片中,第一次將之前的 BentoBox 設計徹底 3D 場景化。

我們可以看見,每一個 BentoBox 格子中的內容不再是簡單的文本+圖片,而是做成了像微縮模型場景的方式。
每一個「格子」都有著自己的場景,所有視覺元素、圖層、圖標、文字都採用了動態3D 的方式,並且還加入了「真人演員」來帶入使用情境。
相較於之前傳統的 BentoBox ,視覺衝擊力完全被放大到極致!

雖然在實際的 UIUX 設計工作中,使用這種方式還是需要一定的資源支持,但是不得不說 Apple 一直在嘗試各種各樣的創新。
有時候我們絞盡腦汁的思考如何突破,其實有時候可以對現有的結果進行二次創造,結果可能是出乎意料的。
我也嘗試用 Figma 快速實現類似效果的 3D BentoBox, 感興趣的可以查看我的 IG~
用好 AI 的一些乾貨技巧
最近我看了很多關於 AI 使用技巧方面的資訊,雖然現在的 AI 已經比之前進步很多,不需要太複雜的 prompt 就可以輸出還不錯的結果。
但是想要讓這個高級助理工作更精確,或者說配合度最大化,我總結出下面的一些技巧。
一:明確提出需求 & 設定目標
明確要求:直接指出你希望 AI 提供哪些資訊或達成何種效果,避免模糊不清或過於籠統的描述。這意味著在描述中,需要清楚表達你所關注的結果,而非僅描述處理過程。
定義目標:聚焦於最終輸出的效果,說明成功標準。這樣做可以防止 AI 在回答過程中走偏或進行不必要的猜測。
二:提供充分背景資訊與補充知識
任務背景:詳細描述相關情境、前置條件以及任何關鍵資料,幫助 AI 從整體上把握問題脈絡。
補充專業知識:如果某些細節是 AI 所不具備的,主動提供這些額外資料,以便 AI 能夠根據完整信息給出更精準的回答。
三:說明知識狀態與調整提問策略
說明現有知識與盲點:向 AI 說明你已知的部分與不確定的地方,避免重複已掌握的信息,並使回答能夠填補知識缺口。
從開放到收斂:初期可以給出較為寬泛的指令讓 AI 自由探索,但隨著對話深入,逐步縮小範圍並明確需求細節,避免 AI 因不確定性而產生偏離。
在和 AI 對話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運用這些技巧,會使最終輸出結果更加符合我們的期望。
AI 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選擇逃避它,不知道如何善用它。我們要站在「統帥」的角色去看待,如何最優的調用一切資源來輔助我們實現目標。
💗 Thanks for reading!
感謝你能耐心品嚐完今天的私房菜,希望可以繼續為妳帶來幫助、啟發!
我們下次見!
Taony
Reply